2025年10月8日,哈马斯方面对本轮停火与和平谈判的表态配资股票配资按月配资,引发了外界的广泛关注。哈马斯首席谈判代表哈利勒·哈亚在接受采访时表示,谈判“取得积极进展”,但同时又批评以色列持续的轰炸行动,称这种行为不利于落实被扣押人员的释放安排。这种“积极”与“批评”并存的表态,让外界对谈判前景既抱希望又存疑问——哈以冲突真的有可能迎来终结吗?
一、“积极进展”意味着什么?
从哈马斯的角度来看,所谓“积极进展”更多指的是谈判氛围和议题框架的变化。哈马斯方面认为,相比以往的停火磋商,本轮对话的结构性安排更加务实,部分关键议题已进入实质性探讨阶段。10月3日,哈马斯曾发表声明,宣布“总体接受”一份被称为“20点和平计划”的提案。这份计划由多方调解国家共同推动,内容涵盖停火、释放被扣押人员、加沙重建及政治未来等议题。哈马斯的“接受”,并非无条件,而是带有附加前提的“框架性认可”——即同意主要方向,但要求对细节条款进一步磋商。
二、和平计划的三大难点
“20点计划”中有三项关键内容,对哈马斯而言尤为敏感:
全面释放被扣押人员——包括所有在押人员及遗体,要求一次性完成。
放弃加沙地带的政治与军事管控权——不再直接管理加沙。
解除武装——停止武装活动,配合未来巴勒斯坦建国进程。
这三点,是谈判能否落地的核心,也是哈马斯“总体接受、细节待议”的根本原因。过去两年间,哈马斯多次在不同场合表达过类似的意向,但每次都附带条件。例如,他们愿意释放所有被扣押人员,但前提是以色列必须先停火并从部分区域撤军;愿意放弃对加沙的控制,但要求确保巴勒斯坦政府获得真正的主权地位;甚至在解除武装问题上,哈马斯也曾明确提出,只有在“巴勒斯坦国正式建立”后,才有可能讨论这一问题。
三、细节成最大障碍:“谈判的魔鬼”仍未现形
正如专家所言,“细节才是魔鬼”。一旦谈判进入执行层面,几乎每一个环节都暗藏分歧。以“被扣押人员交换”为例,哈马斯希望一次性释放所有以方扣押的巴勒斯坦人,并特别要求包括巴解组织领导人马尔万·巴尔古提——这位被关押超过二十年的政治象征人物,是巴勒斯坦内部团结的关键象征。而以色列方面显然不愿轻易放人。另一方面,如果以军不撤出关键地区、不停止轰炸,哈马斯在加沙地带如何确认和组织释放行动?这又成了新的僵局。
在解除武装问题上,哈马斯的态度看似松动,实则极为谨慎。哈马斯认为,解除武装必须与巴勒斯坦建国同步进行,否则将形成人民毫无防御力、再次受制于以色列的局面。换句话说,若无明确的政治保障,所谓“和平”对哈马斯而言,只是另一种形式的“投降”。
四、信任赤字:双方都害怕被“出尔反尔”
除了技术层面的问题,更棘手的是信任问题。哈马斯担心,即便按照协议释放被扣押人员、撤出武装,以色列仍可能在停火后恢复军事打击。历史上两次停火破裂的前车之鉴,让哈马斯对任何口头承诺都抱有深深疑虑。以色列方面同样缺乏安全感,担心一旦哈马斯保留部分武装力量,就可能在未来重新集结发动袭击。因此,双方在“先停火还是先放人”“先撤军还是先交人”的顺序上难以妥协。
五、和平能否到来?前路仍是荆棘
从目前的谈判态势来看,虽然哈马斯释放了相对积极的信号,但实际突破仍然艰难。外界普遍认为,真正让冲突停火的关键,仍在于能否建立可验证、可持续的监督机制,确保双方履约不再“半途翻脸”。多国调解代表在近期表示,本轮谈判的焦点已从政治原则转向执行程序,这意味着各方都在寻找妥协空间。然而,只要以色列的空袭仍在持续,哈马斯就有理由拒绝履行任何实质性承诺。
正如李绍先教授所总结的那样:“哈以谈判的积极,不在嘴上,而在行动上。要真正结束这场旷日持久的冲突,不仅需要文件上的协议,更需要双方在血与火中重建信任。”
眼下的“积极进展”配资股票配资按月配资,更多像是一场谨慎的试探——看似靠近和平,实则仍在泥沼中徘徊。真正的终结,或许还需要比战争更艰难的勇气与决断。
凯丰资本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